搜索

您的关键词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3月3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自力院士应邀参加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发布仪式,并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致辞。

此次峰会汇聚了超过80位来自国内外各科技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专家学者,围绕“人类,为了什么需要创新?”的主题,就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自力院士在大会致辞中,从自身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和航空航天领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心中的创新。他认为创新的底线是科学伦理,创新的约束是安全,创新的保障是可靠,创新的目标是质量,是要满足全社会、全人类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福祉的追求和向往。

首先,是创新与质量、安全、可靠的关系。一是创新的底线是科学伦理,任何创新都不能违背科学道德与伦理,伪劣假冒损害人类利益的创新决不能干;二是创新的约束是安全,比如说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高铁等创新产品,都是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收受的范围内而享受着高科技创新发展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三是创新的保障是可靠,技术创新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产品创新或产业创新,一个好的技术创新没有可靠性的支撑往往难以形成面向“终极应用场景”的创新产品;四是创新的目标是质量,要满足全社会、全人类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福祉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制造2025中就提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在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供给侧的质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其次在自身科研领域的创新问题。所谓可靠性系统工程,是一个与故障和缺陷作斗争的专业,不是解决有无,重点是要解决能用、好用、管用、耐用的问题,是性能功能专业的使能技术或赋能技术。它强调是的用户视角和逆向思维,对创新来说就是要从用户的角度来审视在实际的使用场景和极端环境下的安全可靠问题,多想想极端环境和复杂场景下会不会出故障、出了故障如何处理等等。

譬如说对故障的研究,在传统的故障认知中,普遍存在“重表征、轻机理”现象,大家过去对可靠性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故障分布研究,但这种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故障表征,往往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已难以满足对故障发生行为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的认知。为此,北航可靠性团队创新发展研究形成了基于故障机理的“三理融合”的故障分析法:它包括基于载荷响应和理化过程的故障物理,基于静态、动态逻辑和涌现的失败事理,基于绩效影响和能力局限的失误人理。大家熟知的波音737 MAX空难,其本质就是一起典型的硬件故障、软件故障和人机耦合失误的安全事故。这就是我们专业领域创新的一个案例,也代表了我们向微观化机理和宏观化集成两翼延伸的创新发展方向。

之后,王院士总结道,以“终极应用场景”为目标的创新,在中国而言,并未真正深入人心,不论是面向大众描绘的科技应用图景,抑或是科研从业者对其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所要解决的终极命题,或多或少都缺乏宏观和具象层面的认知,或者说缺乏从全社会、全人类的角度去审视科技发展到底为了解决哪些具象问题?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研仿”或“跟随式创新”的时代正在或已经成为过去,基层或深层科学突破为应用技术升级累积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跟随”已经不再是选项。所以说,创新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边界思维。

最后,王院士以一句话与大家共享共勉:积跬步、行千里者擎创新之器,先人苦、忧天下者秉为民之心。

王自力院士的观点高屋建瓴,把可靠性事业的意义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上一篇: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北航社区党支部开展“迎清明,缅先烈,话理想”交流座谈会

下一篇: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开展“百年党史,人民写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